来源:头部大号 ID:thetopID
最近大家的焦点都集中在特朗普VS拜登上,一会特朗普得新冠,一会拜登在乌克兰搞“创收”,对芯片的炒作似乎慢慢落下帷幕了。
不过最近有很多小伙伴在后台问我:余哥,为什么我们非要等到被制裁卡脖子了,才开始大力发展芯片?早点发力不行么?
所以今天我开篇文章解释一下这个问题。
1. 国情不允许,资源受限
1956年,美国工程师杰克·基尔发明了集成电路,把很多微小的晶体管集中布置在半导体硅片上,拉开了二十世纪信息革命的序幕。
而我们的半导体行业起步比较晚,在1965年才研制成功第一块硅基数字集成电路。
为什么美国一开始就可以领先我们呢?
其实道理也很简单,当时中美两国的国力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。
美国在约翰逊和肯尼迪的带领下,长期实行赤字政策,增加福利,经济持续上升。
而新中国却刚刚成立,百废待兴,什么东西都要花钱,但国民生产总值却相当有限。
在金钱和资源有限的条件下,请问如何发展才是最佳方案?
当然首先发展第一产业,只有吃饱穿暖才能进一步发展科技,提高生活水平。
芯片可不像种水稻那么简单,且不说科研人员和基础科学的投入,单单需要的资金都是上千亿的,有这些钱可以发展好多别的产业了,何必在一个短期内看不到结果的产业上投入时间和精力呢?
我们在芯片行业的确被美国甩下一二十年,这是事实,但就当初的国力来说,我们根本没得选。
站在2020年去批判过去,无疑是开启了上帝视角,有点“不食肉糜”的意思。
在经济受限的条件下,任何投资必须追求确定性,必须在短期内得到相应的回报,毕竟全国那么多张嘴在那里嗷嗷待哺,与其花大价钱搞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,还不如把眼前生计问题搞搞好。
这就好像房地产行业的发展,现在看来房地产这二十年来一直在涨,但放在二十年前,你敢砸锅卖铁买房囤地么?
不敢,谁知道房价会不会跌,这东西哪有确定的说法。
但是李嘉诚就敢啊,买了一屯就是20年,
为啥?因为人家有钱,如果投资亏了也就亏了,不至于伤筋动骨,自寻短见。
所以幸好当初我们没有跟着美国搞科技竞赛,财力不够的情况下,硬生生地被美国拖死,苏联就是个挺好的例子。
2. 国际合作,拿来主义的误区
这是一个挺关键的原因,以至于到现在还有人主张“全球分工”的说法。
改革开放以后,我们靠人口红利和中低端商品的出口,的确赚了不少钱,于是隐隐在脑子里植入了一个想法,自己发展不了的产业,就花钱去买。
世界上总没有人会对钱有偏见吧?
大家关系好的时候,你侬我侬,啥都好商量,但如果恶交了呢?
显然很多人没考虑到这点,而且事实也正在发生。
如果单从经济角度出发,各个国家把自己拿手的事情做好,分工明确,可以极大的提高生产力,就和福特汽车的改革一样。
亚当·斯密的国富论也支持了这一观点,可是这个观点把经济和政治给剥离开了。
经济的最终目的不是你好我好,大家携手共同发展,而是我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,打压竞争者,让你不能夺走我老大的位置。
国与国之间的国力差距很大,可能还能携手共进;如果差距非常小,恐怕就是黑暗森林法则了。
有点恐怖谷理论的意思。
咱先不说中美关系,就是我们国内还有地方保护主义,大部分一二线城市买房落户都有限制。
所以在政治面前,钱真的只是个弟弟。
更何况芯片这东西,不是打火机这种单个产品,而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链。
我们在产品应用方面发展的极其迅猛,比如小米,华为,联想,在产品层面非常厉害。
然而,相对来说,应用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东西,说难听点,就是在做组装工作,核心技术都是国外的,但是投资少,成效快,回本周期短,利润高。
在原材料生产和集成电路两块,我们的能力非常羸弱。
华为显然看到了行业的不足,于是自己开始芯片设计,没想到就踩了特朗普的尾巴,他觉得威胁到了美国的科技,所以下令从原材料制造上就封杀华为。
因此,在和平年代,天下一片大好,拿来主义未尝不可,靠自己发展要好多年,用国外现成的,我们做产品应用,得心应手。
可是一旦国与国出现摩擦,就难免要被卡脖子了。
3. 高速发展的行业,投再多钱都没用
芯片行业从上个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,已经70年了,产业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了。
以芯片制程为例,现在最顶级的制程是5nm,据说台积电现在在研发3nm的制程,可能也快要投产了。
那么3nm以后呢?2nm?1nm?
由于材料性质的原因,制程不可能无限小下去,1nm基本到顶了,所以近些年有人提出量子计算机的概念,就是因为传统材料的局限性。
如果想在芯片领域继续发展,牛顿就管不着了,后面是薛定谔和爱因斯坦的事了。
也就是说,芯片行业的发展,差不多到头了。
那么当人家发展不动了,你再奋力直追,当然就轻松好多。
比如说原子弹,无非就是个核聚变,从1945年到现在,原理没变过,这个产品几乎没有发展过。
当年我们研发两弹一星的时候,投入了多大的人力物力财力,当然其中更多的是政治诉求。
如果撇开政治因素,光从技术角度出发,现在去研发原子弹,恐怕比当年的付出要小好几个量级。
芯片行业也是如此,放在10年后回头看看,获取这些技术的代价会小很多。
相反,如果一个行业是高速发展期,别人还比你先发展十年二十年的,请问怎么追?
根据摩尔定律,“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。换言之,处理器的性能每隔两年翻一倍”。所以我们投入再多的钱都追不上,还要被对方嘲讽。
而且,我们还要时刻警惕一种情况,当我们花了大价钱把芯片技术搞上去了,美国突然宣布所有技术无条件对外开放,怎么办?
这些钱不是白花了么。
4. 浮躁的投资心理,局限了芯片行业的发展
2003年的汉芯事件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。
人家摩托罗拉100个工程师用了3年时间研发出来的芯片,被一个骗子用了16个月就研制成功了,还骗走了国家好几亿的科研资金。
实际上就是找了一个临时工把芯片上的摩托罗拉logo给抹掉,打上汉芯的logo,16分钟就行了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芯片研发是个长期的活,不是靠短期攻坚战可以打的下来的,但是我们很多公司或者风投想的就是赚快钱,甚至不惜坑蒙拐骗。
据有关统计,2020年前8个月中国有近万家企业转投芯片行业,包括广西、甘肃都有近百家企业投产芯片。
甚至连海澜之家这个卖衬衫的都开始准备生产芯片了。
还有那个武汉宏芯,光厂房就投资了1300亿,还搞了一台全新的7nm光刻机,而前段时间传来被法院查封了,资金链断裂。
不客气地说,这些企业没有一家是想认认真真地搞芯片的,连上下游产业链都没打通,甚至研发团队都没有,就敢号称自己是一家芯片公司。
“芯片”对那些风投来说,不过是PPT上的一个符号,跟曾经的区块链,智能家居本质上没有区别。
只要有故事可讲,有补助可拿,风投们砸钱,套现,撤退,给中小投资人留下一地鸡毛。
芯片概念提出以后,相关股票暴涨,然后又腰斩;资本市场上,VC/PE都在找芯片项目,芯片投资咨询机构遍地开花,人人都想在这个行业快速分得一杯羹,并且全身而退。
一心想着赚快钱,赚大钱,正是这种浮躁,急功近利的投资心态和投资环境,让企业无法真正静下心来在芯片行业深耕细耘。
但是这种投资环境和心态,又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改变的,所以发展芯片行业,还是要靠国家队的支持来大力发展。
或许成果不会立竿见影,但现在恰恰是最好的投入时机。
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
标签: 芯片产业
评论列表